关于与腾讯的合作,下一步会继续深入,争取把这个模式向全国复制。
而它会是谁?第一种可能:不断优化线下服务的中介机构。美国市场咨询公司TMR研究报告称,2019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100亿美元升至300亿美元,呈现17.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像美国梅奥诊所、克利夫兰等名医院均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试图打通国内医院转诊通道。意大利人去德国看病,甚至可以刷自己的医保卡。春雨国际的运营思路为:于线上聚合信息和全球供应商,线下不断优化服务体验,最终用户回国后,再由春雨医生平台上的优质私人医生负责后续服务工作,完成交易闭环。互联网技术慢慢渗透市场,远程问诊走向大众。美国市场咨询公司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TMR)研究报告称,2019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100亿美元升至300亿美元,呈现17.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
中国市场即将诞生下一个跨境医疗巨头目前,国内跨境医疗市场尚处蓝海,各路资本暗流汹涌,每天都有新成立的现象级公司,每天也都有黯然收场的创业团队,而整个市场当前都在酝酿一个巨头出现。投资圈高度关注,2016年或成为跨境医疗行业启航年在春雨医生、大姨吗、平安好医生等移动健康App成功诞生之后,健康大数据、健康管理、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业内认为互联网医疗2016年将步入下半场,市场新的波动增长点,离不开全球移动医疗健康资源、医疗产业链的整合及优化。也就是说,价格高了翻了一倍多。
有记者采访了一位北大学生就表示,停用知网,对她和同学的学习并没有带来多少影响:我们用知网,更多是因为它比较好用,比较顺手,有一种路径依赖,但是比如维普、读秀、百度学术等等,有非常多的数据库也可以用,如果能够综合利用起这些数据库,其实完全可以替代知网。出版商仅仅是请来一批权威评审审核文章质量,并支付其工资,就把合格文章圈起来,筑起高高收费壁垒,跟野蛮无二。媒体调查发现,知网价格的高涨幅让多所高校都叫苦不迭。说起知网,每个在校大学生都不会陌生——作为国内知名度与论文载量均排在前列的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从1999年建立至今,一直位列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选择名单中。
知识共享并不是一个艰难的东西,更不应被资本垄断。只有比西方更右的政府,才会纵容垄断企业为所欲为。
然而却有不同声音:一些专家认为,知网涨价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与其所拥有的论文期刊独家版权和独家网络信息传播权有关。北大学生小蕾就说:知网擅自涨价,这笔钱最后有没有会真的去分给那些文献、那些数据的作者,我们有一个老师好像说,现在下载自己的文章都要一篇5毛,而他的文章被收录到知网上,没有获得一分钱知网给他的报酬,所以这个很不合理。当然,这种垄断在不同的高校里还有分级。知网的大幅涨价让很多学校吃不消,让国内不少高校都曾因涨价问题,停用知网。
他表示,老师现在高校里不用知网的很少。Elbakyan的做法虽不甚合理,而出版商的高收费低成本简直就是无理,学术生态圈的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知网的这种行为,应该受到知识拥有者们的共同抵制。也有网友爆料: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CNKI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年平均涨幅为18.98%,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
而知网无视知识的公共性,坐地起价,与网友们说的无理根本没什么两样。当然也有想添把火的:这时候,知网总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出来叫屈了:知网作为高校的服务商,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
好多学生表示:写论文,当然主要靠知网。现在,能达到知网水平的平台几乎还没有。
在香港、欧洲,已经有很多公平网络共享平台就以分享出你的一篇文章,就免费提供给你一个数据库的方式,鼓励大家参与到网络公共知识空间的建设中。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就认为,停止使用知网对他和同事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面非常大,有依赖性质。3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大学官网上贴出了中国知网即将停用的通知,给出的原因是,知网涨价过高,北大图书馆正在全力进行续订谈判。山东财经大学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我们对它涨价也有意见,有好多曾经想停,但是没法停。这么看来,其实垄断本身不是问题,但一边搞着垄断,一边还要搞市场化牟利,肆意涨价,不受约束才是困扰广大知网使用者的问题
知识共享并不是一个艰难的东西,更不应被资本垄断。虽然,也不乏一些奇葩的小插曲……呵呵,知网还是一个神奇的查重网站……要是你想从知网里找篇论文下载发表,它很快也会发现你的行迹。
面非常大,有依赖性质。这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极力支持: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适当的收费用,可以理解,但是高额的费用却让许多科研工作者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南京财经大学的卢映西老师就表示:像知网这种利用垄断地位任意涨价,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也是要干预的。Elbakyan的做法虽不甚合理,而出版商的高收费低成本简直就是无理,学术生态圈的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也就是说,价格高了翻了一倍多。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就认为,停止使用知网对他和同事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知网五年涨价翻倍,北大也买不起知网了 2016-04-13 06:00 · wenmingw 3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大学官网上贴出了中国知网即将停用的通知,给出的原因是,知网涨价过高,北大图书馆正在全力进行续订谈判。涨价的钱去哪了?最让大家愤慨的是:知网实际上就是公共知识的搬运集散地还能以此收取知识费用。
因为对同学们来说太重要了。知网不断涨价,已经贵到连北大都买不起了。
然而却有不同声音:一些专家认为,知网涨价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与其所拥有的论文期刊独家版权和独家网络信息传播权有关。北大学生小蕾就说:知网擅自涨价,这笔钱最后有没有会真的去分给那些文献、那些数据的作者,我们有一个老师好像说,现在下载自己的文章都要一篇5毛,而他的文章被收录到知网上,没有获得一分钱知网给他的报酬,所以这个很不合理。
Elbakyan女士坚称:所谓的版权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知网的大幅涨价让很多学校吃不消,让国内不少高校都曾因涨价问题,停用知网。
近五年来知网价格已经翻了一倍,如此高收费让人唏嘘,更是开始批评其垄断。于是,知网提高收费,只能是在科研过程中,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有钱的学校有能力为学生,找到(买到)更多资源,反之,你啥都没有。当然也有想添把火的:这时候,知网总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出来叫屈了:知网作为高校的服务商,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出版商仅仅是请来一批权威评审审核文章质量,并支付其工资,就把合格文章圈起来,筑起高高收费壁垒,跟野蛮无二。
在2011年,她成立了一个名为Sci-Hub的网站,收录了4700万篇学术文章。有记者采访了一位北大学生就表示,停用知网,对她和同学的学习并没有带来多少影响:我们用知网,更多是因为它比较好用,比较顺手,有一种路径依赖,但是比如维普、读秀、百度学术等等,有非常多的数据库也可以用,如果能够综合利用起这些数据库,其实完全可以替代知网。
其实不论其所谓成本多少,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可忽略或很低。云南大学的小林介绍说,2014年知网对云南大学的报价从原来的40万涨到70万,涨幅如此大,源于知网认为云南的教育投入增加,应该能够支付得起。
建立一个真正的非营利公共知识空间破土采访过程中,有同学表示,师生们的相关学术文章上传知网时相当于是白给知网的,知网应该免费共享这些文章。可是,文章被知网收录或下载,作者能有什么收益?答案是:什么都没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